11月28日晚,教育学院邀请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罗旦教授作题为《舞蹈基础教育西藏本土化研究》学术讲座。艺术教育专业120余名学生线上听取讲座。
罗旦指出,传统舞蹈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现代舞台的审美作用下,西藏传统舞蹈在当代城市空间呈现出新的形态,诞生新的功能与定位,其本身的舞蹈艺术形态“悠”“颤”“跨”“踏”等主要动作符号在课堂中仍被贮存和延续。罗旦以西藏具有一定代表性民间舞蹈的“称谓”为视角,进行梳理和文化上的辨析,概述其分布、功能与表演形态,分类视角看西藏传统舞蹈的动作语汇,有颤膝、身体前倾等肢体表达的风格语汇共性,也有以脚步击打节奏的堆谐等个性化舞蹈语汇。他认为,在舞蹈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舞蹈动态语言本身的简单叙述和初步解读上,应以综合的、宏观的视角审视和分析。
在交流互动环节,罗旦结合实例就原生态舞蹈与传统舞蹈的“舞台化”“审美化”转向问题展开探讨,对西藏传统舞蹈与特色美育基础课程如何结合等问题一一作了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藏族舞蹈文化类型、艺术形态的认识,对西藏高校特色美育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文、图:温济民/审核:张大卫/编辑:陈庆芝)